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知识 > 正文

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时,和地面正常温度为什么会差那么多?

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时,和地面正常温度为什么会差那么多?

一般客机的飞行高度都在6000到12000米左右,处于对流层和平流层底部的范围内,那里的温度非常低,可以按照每上升一公里,温度下降6到7摄氏度计算。因此一万米高空的温度大约是零下40到50摄氏度左右。

那为什么对流层的温度会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呢?

这主要是因为对流层的热量大多来自地面(太阳辐射增热在这一层并不是主要来源),因为热量来自地面,自然是海拔越高受热越少,继而温度下降。

一般来说对流层的平均高度是12公里,即便飞机超过了对流层,也只会在平流层下层飞行,而那个范围恰好属于平流层内的同温层。我们知道对流层的温度是随着高度的上升而不断下降的,大约是每一百米下降0.65摄氏度;而同温层,顾名思义,这段高度区间内温度基本相同,和对流层顶的温度基本一致,都很低。

当然了,虽然飞机外面很冷,但内部的温度是有空调系统调节的,内外温差还是很大的。

所以题目最后问万米高空的温度为什么是零下20度,只能说这个数值大了,实际温度还要低很多。

期待您的点评和关注哦!

炎热的夏天,我们乘坐飞机飞行在万米高空,机舱里温度宜人,可能你没有想到,此时阳光普照的机舱外,竟然是零下50度左右的严寒,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我们已经飞到了一万米的高空,按理说距离太阳更近了,为什么反而会更冷了呢?

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哪里?

地球表面的温度,主要是来自对太阳温度辐射的积攒和再辐射。

地球,有着厚重的大气层,大气层越靠近地球,空气密度也越大,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物和水汽也就越多, 这些尘埃和水汽,都会将太阳辐射的热量积攒下来。

而地球,更是一个巨大的吸热体,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热量,绝大部分都在大气层的保护下积攒下来,积攒下来的热量,又再次通过辐射、传导和大气层的对流将这些热量散发出去。正因为如此,地球的常年平均温度才会保持在宜居的16度。

科学家经过测算,整个大气层的质量是5600万亿吨,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大约有90%的大气,都集中在距离海平面16公里的范围内,而且越高,大气层就越稀薄。

大气层,可以粗略地分为三层,贴近地面的是对流层,这个高度大约是8、9千米,再往外是平流层,最外面就是高层大气。

因为靠近地面,是对流层最主要的直接热源,因此距离地面越高,大气所得到的热量就越少,温度也就越低,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基本上平均每上升1000米,温度就会下降6--7度。

我们乘坐的飞机,大多时候都是飞行在1万米左右的高空,这里是对流层和平流层的交会处,也叫做同温层,也就是和对流层的顶端的温度基本保持一致,我们按照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6.5度计算,如果地面温度是零度,这里就是零下65度。但是,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是在16度左右,因此,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机舱外的温度就是在零下50度左右。

但是,飞机里有空调,可以把机舱内的温度控制在20--25度,因此,机舱里温暖如春,岂不知机舱内外是温差居然大到7、80度哩!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先清楚地球的大气结构分层很重要。

飞机飞行的高度,通常也就是在对流层的顶部,平流层的底部,也就是下图大致高度10㎞的地方,这里其实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同温层。

图:同温层位于对流层和平流层的交接处,图中没体现。

同温层的意思就是温度较为恒定,它的上面大量的臭氧受太阳短波辐射的影响,温度逐渐升高。而它的下面,也就是对流层,自下而上,温度却是在逐渐降低的,平均每1000米,温度下降6℃。

以至于到了对流层的顶部,也就是同温层,飞机飞行的那里,温度下降到了零下40℃左右。

为什么会这样呢?按理说越往上距离太阳越近,温度越高?

其实还真不是这回事,太阳对地球的大气各层温度,影响甚小,和近不近没关系,就像我们北半球的夏天日地距离比冬天还远一样。

真正决定大气温度,是大气成分对太阳各波段的辐射吸收情况,以及大气密度和高度等综合因素,以至于地球大气结构的整个温度变化可谓是一波三折。

而位于对流层和平流层交接处的同温层,温度保持在零下40℃,主要原因就是其上面覆盖着大量的臭氧,吸收了太阳大部分的短波辐射,其中最多的也就是紫外线。

而同温层的下部,是整个的对流层,这里的热源主要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其中蓝光居多,这也是我们看到的天是蓝色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是长波辐射?因为这里的水蒸气以及其他的气溶胶只能吸收长波,而穿过对流层的短波它们并不吸收,以至于短波一路辐射到了地面,最后又以一部分长波+短波的地面辐射形式反射出去。

而长波自下而上地被对流层的水蒸气等物质大量吸收,使得对流层越往上的大气能吸收的长波辐射越少,所以温度才越来越低。

这就是对流层顶部,平流层底部的同温层,万米高空飞机飞行的那层温度低的原因。

欢迎关注挡不住的熵增,有其他问题请留言评论,谢谢。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