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乘车 > 正文

月均销量六千台,连凯美瑞的一半都没到,亚洲龙算成功了吗?

  • 乘车
  • 2025-09-25 12:14:44
  • 2
在丰田刚刚宣布亚洲龙会引进国产时,确实是引起了很多网友的重点关注,特别是在上市后公布的亚洲龙售价为20.88~28.98万时,更让消费者觉得这台车比凯美瑞更具性价比,价格看着非常诱人,不少汽车类媒体都鼓吹着,凯美瑞有可能会被重点打压,然而,上次几个月的亚州龙,在销量上始终徘徊在6000台左右,这可能就让当初看好这款车型的人认为,难道是亚洲龙并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吗?这是否意味着,亚洲龙这款车型不算成功呢?
月均销量六千台,连凯美瑞的一半都没到,亚洲龙算成功了吗?

在丰田刚刚宣布亚洲龙会引进国产时,确实是引起了很多网友的重点关注,特别是在上市后公布的亚洲龙售价为20.88~28.98万时,更让消费者觉得这台车比凯美瑞更具性价比,价格看着非常诱人,不少汽车类媒体都鼓吹着,凯美瑞有可能会被重点打压。然而,上次几个月的亚州龙,在销量上始终徘徊在6000台左右。这可能就让当初看好这款车型的人认为,难道是亚洲龙并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吗?销量比起凯美瑞来说差远了。

其实纵观亚洲龙车型,具备的优势非常明显,出身TNGA架构设计,沉稳大气的外观造型,更丰富的科技类配置,将近五米的准B+级定位,热效率高达41%的2.5自吸发动机等等优势,怎么看都觉得它比凯美瑞更具备市场竞争力。可是销量怎么就上不来呢?这是否意味着,亚洲龙这款车型不算成功呢?

确实,相比凯美瑞而言,亚洲龙在国内出现的时间并不久,缺乏一定的市场考验,消费者无法准确判断这台车是否能够延续丰田品质,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将二十几万花在一台还没有充分经过市场验证的新车上。反观凯美瑞,从第五代的佳美原装进口,到现在第八代全新凯美瑞,这个车型在中国已经发展了十几年了,消费者普遍认同它的车型品质。在这一点上,认可凯美瑞的人远比认可亚洲龙的人来得多。

其实拿凯美瑞跟亚洲龙进行销量比较,对亚洲龙是不公平的。因为这两款车所针对的目标人群完全不同,亚洲龙的对手是君越、金牛座、西玛等B+级车型,这才是同级别之间的较量。而凯美瑞是完完全全的B级车,它的对手是迈腾、帕萨特、雅阁一类。所以两者是并不具备对比性。如果单从销量上就判断,亚洲龙比凯美瑞做的失败,就有失偏颇了。

亚洲龙的作用不同

亚洲龙的出现一举改变了一汽丰田车型沉闷的车型印象,TGNA构架的科技化设计,带来了全新的车型形象,有利于促进消费者对品牌认知的升级,这也是为什么亚洲龙将有可能成为丰田的旗舰车型的原因。除此之外,亚洲龙还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众所周知,自从锐志退市后,一汽丰田已经没有了B级车车型,等于在这个领域出现了断档。而皇冠又是主战C级车市场,B级车领域根本插不上手,再加上自己本身的销量也在每况愈下,就更不用指望能帮得上忙了。那么引进一款全新的车型,就成为了一汽丰田的救命稻草。

当前亚洲龙的出现弥补了一汽丰田在B级车市场的有无问题,可是丰田显然不想做,南北大众的翻本,推出两款完全类型的B级车互相掐架(迈腾和帕萨特),那么,亚洲龙必然在定位上会与凯美瑞有所区分。只是作为一款全新的车型,哪怕有着丰田的金字招牌,依然需要时间来验证,销量才有可能慢慢上升。不过,月销平均在6000台的亚洲龙,与同级别的对手相比,这个数据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新车产能跟不上

其实我们在考虑亚洲龙销量不足的问题是需要重点关注一个数值-产能。任何新车上市的前段时间,车企都不可能放开产能,毕竟无法确定这台车是否能够受到市场的欢迎,一旦放开生产线的限制,如果车型出现滞销问题,那么极有可能会导致大量的库龄积压。所以,丰田肯定会控制亚洲龙的生产计划。根据目前一汽丰田关于亚洲龙的年排产计划只有8.4万台,月均产量只有0.7万台的数据,就能得出这个结论。

车辆没有任何优惠

另外,很多已经购买了亚洲龙的车主都反映,是需要经过两三个月时间的等待期,才提到的这台车,而且这部分车主大多都是通过加价或者加装潢才提到车的。这让已经习惯了买车必谈优惠,买车必须有现车的中国消费者不大习惯,可能在听说需要那么久的等车时间,以及车型甚至还需要加价,就完全可能吓走一大波的客户。能够坚定的选择亚洲龙的人,绝对都是真爱粉,月均销量6000台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水分的。假设,亚洲龙放开了终端优惠,销量大幅提升,是绝对没有任何问题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认为亚洲龙卖6000台,比起凯美瑞就不能算成功,如果综合多方面因素来说,亚洲龙作为一款全新的车型,已经算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我是鸿渐,一个专注于汽车领域的90后男青年,每天聊点汽车界的大事小情,每天更新不一样视角的文章、视频,欢迎你关注我呦!大家一起交流哦!

判断一款车是否成功,销量并不是唯一指标,终端价浮动范围、口碑、利润率等也是特别重要的指标,因为这些指标将共同决定一款车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昙花一现的车型比比皆是,通过大幅降价刺激销量的车型随处可见,保销量舍利润、抢占市场的车型也不在少数。显然,丰田在经营过程中,一直都在规避这三点,销量、利润、口碑的均衡化才是丰田一直追求的目标。丰田不仅注重造车、卖车,更注重整体的品牌运作和企业经营。

所以,将问题拆分为三个小问题去做解答更加科学合理,具体拆分如下:

一、亚洲龙月均销量为何仅有6千台?

二、亚洲龙年产能为何仅有8.4万台?

三、亚洲龙的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分别是什么?


一、亚洲龙月均销量为何仅有6千台?

亚洲龙于2019年3月22日晚正式上市,截止到7月底,广义累计销量为27244台,其中3月销量为2132台,4月销量为6241台,5月销量为6301台,6月销量为6058台,7月销量为6512台。

(一)在什么背景之下取得此般成绩?

1、引进国内市场的全新车型,很多人对亚洲龙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上市前一段时间的疯狂造势,既没有口碑相传,更没有切身体验。

2、截止到现在终端没有任何优惠,在上市之初在某些地区还出现过加价等车、一车难求的局面。

3、B+级轿车市场极少出现成功案例,B级轿车市场也很少出现强有力的“踢馆者”。

单从亚洲龙出现之时的背景来看,能取得如此销量成绩,已经证明成功的迈出了第一步。

(二)为何月均销量仅有6千台?

1、全新车型且上市时间很短。

2、20.88万的起步价门槛较高,而且终端没有任何优惠。

3、20.88-28.98万的价位区间可选车型太多,包括来自豪华品牌车型的竞争。

4、在新车导入期内,产能释放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且亚洲龙全年产能规划仅有8.4万台。

5、丰田不会一味的追求销量,而是综合匹配利润、投资、回报、风险。这是一种经营之道,更是一种塑造车型品牌的营销之道。无限满足需求只能增加短期回报,供稍微小于求,才能持久发展,才能逐步培育更大的市场。从心理上讲,这是一种“得不到才香”的战略,汉兰达、雷克萨斯ES等都是这种策略之下的产物,亚洲龙所在的市场环境不具备“稀罕性”,否则又是加价之物。

小结,亚洲龙6千台的月均销量,是新车产能释放、年产能、经营/营销策略之下的综合结果。按照现在的市场反响,提量并不是一件难事,但这并不利于亚洲龙的长远发展,也会违背丰田的经营理念。


二、亚洲龙年产能为何仅有8.4万台?(一)既有保守的一面,更有精明的一面。

丰田在车型投放、投资方面极为谨慎,特别注重投效比和风险防范,既不会盲目扩张,也不会作茧自缚。对于一台B级车来讲,月均7千台的销量是一个中上等的数据,既不会因为产能缺口流失市场,也不会供大于求负担过重。事实上,丰田对亚洲龙抱有很大希望,相对于“爆红”,更倾向于“循序渐进”的可持续发展。

(二)既要自己发展,又要保护凯美瑞。

严格意义上,凯美瑞与亚洲龙有着不同的定位与诉求,但传递定位与诉求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也就是教育与引导的过程。虽然都属于丰田、定位有所不同,但毕竟归属于两个不同的厂商,也有较大的重叠度,如果一上市就劈头盖脸的刺激销量,必然会与凯美瑞产生恶性竞争,这显然不是丰田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重中之重就是稳定凯美瑞的发展,同时培育、挖掘亚洲龙的前景市场。事实上,帕萨特与迈腾也经历过类似阶段,经过不断传递定位和诉求,才有了现在的局面,这方面本田B级车做得就稍显逊色。

小结,在产能规划上,同样可以看出丰田的经营之道,一切围绕“稳中求进”理念而来,既把风险控制到最低,又不压制发展步伐。


三、亚洲龙的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分别是什么?

凯美瑞定位B级,亚洲龙定位B+级,同时也有错位竞争之意,因为两者的目标客户群有所区别,凯美瑞偏于年轻运动群体,亚洲龙偏于稳重成熟群体,抢占帕萨特市场也是亚洲龙的目的之一。

(一)短期目标

1、活下来、活得好

活下来、活得好,是所有新车型入市的第一个目标,对于泥潭般的B+级市场、太过成熟/具备很强排它性的B级车市场而言,“活下来”确实很难,“活得好”难上加难。陷入泥潭的比比皆是,不温不火的随处可见。

2、传递诉求、树立自我形象

在2-3年之内,相对于销量的不断攀升,传递精准诉求、树立自我形象更加重要,只有实现这两点,才能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形成独立的单品效应。就拿凯美瑞、雅阁这些车来讲,只要不犯特别出格的错误,销量都不会太差,单品效应本身就是巨大的保障。作为新车的亚洲龙,显然还不具备单品效应,依托更多的是丰田品牌效应。

(二)长期目标

1、打造属于自己的单品效应

首先,要做到耳熟能详的单品知名度。

然后,要做到第一直觉的市场心智地位。

其次,建立深厚的市场口碑基础。

2、最终彻底率先占领B+级空白市场,成为绝对的标杆车型。

小结,所谓的成功与否,是有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小目标,只有逐个实现每个小目标,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显然,亚洲龙还处在第一阶段,只能说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包括市场基础,未来能否做到真正的成功,还取决于之后的策略以及所作所为。


综上所述,基于亚洲龙的短期目标、基于亚洲龙的现有产能、基于B+级、B级的市场格局,6千台的月均销量,对于亚洲龙来讲,确实能称得上成功。基于市场容量、基于竞争对手/潜在竞争对手的销量,6千台的月均销量,只能说良好,未来还有巨大的发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