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乘车 > 正文

ARM架构是什么东西,不用ARM不行吗?

  • 乘车
  • 2025-10-06 02:56:22
  • 2
ARM是手机处理器的设计图纸,占领了95%以上的智能手机市场,高通、苹果、华为、MTK的处理器无一例外的基于ARM架构,只是修改的程度不同而已,所以不用ARM架构还真不行,下文具体说一说,1、ARM是什么东西?
ARM架构是什么东西,不用ARM不行吗?

ARM是手机处理器的设计图纸,占领了95%以上的智能手机市场,高通、苹果、华为、MTK的处理器无一例外的基于ARM架构,只是修改的程度不同而已,所以不用ARM架构还真不行。下文具体说一说。

1、ARM是什么东西?

ARM是全球知名的半导体知识产权(IP)提供商,全世界超过95%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采用了ARM架构。ARM不生产自己的芯片,只出售芯片的图纸,根据授权的方式不同分为指令集授权、软核授权、硬核授权。ARM是一家英国公司,2016年被日本软银收购。

ARM架构的处理器采用了RISC精简指令,功耗非常低,适合作为智能设备的处理器。ARM处理器的功耗可以做到1W以下,而X86架构的的i7处理器满载时功耗达到100W以上。因此,ARM架构的处理器几乎统治了所有的手机手机处理器,高通、苹果、华为、三星、MTK的处理器无一例外的基于ARM架构。

前段时间,ARM公司响应美国的“禁售令”终止了与华为的业务往来,由于华为购买了ARMv8永久授权,短时间影响不大。如果ARM对于华为授权长期处于停止状态,华为无法获取ARMv9架构,那么会导致华为芯片性能提升停滞,在高端芯片领域缺乏竞争力。

2、为什么离不开ARM?

经过多年的发展,ARM架构处理器的“生态”已经形成,生态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半导体是一个国际合作行业,如果缺乏生态,那么再好的指令集也无法在市场上获取成功。如果华为自己设计了一个指令集,但是没有业界大佬使用你的指令集,周边配套设备不齐全,那么就无法形成“生态”,intel的Atom处理器进军智能设备处理器失败了,就是因为“生态”的原因。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各大芯片设计厂商也来不开ARM。


总之,ARM已经占据了智能设备处理器95%以上的市场,芯片的设计、制造几乎都围绕着ARM,形成了ARM生态,所以离开ARM“另起炉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不用ARM架构不行吗?英特尔这么想过,苹果也这么想过,三星也这么想过,然并卵,用ARM架构的,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比如苹果,也有好歹能恰口饭的,比如三星,不用ARM架构的,交了数以百亿美元的学费,至今还只能在移动芯片门外徘徊,比如英特尔。

说到CPU,有必要硬核科普一下指令集、架构和微架构之间的关系,因为前面有不少回答把它们搞混了。

在芯片领域,是这样划分处理器的:

首先看属于何种指令集,这块类似于江湖门派,可分为两大门派,一是最古老的复杂指令集(简称CISC),帮主是英特尔,二是较晚出现的精简指令集(简称RISC),这一门派又抽枝展叶分出三派:IBM RISC,Berkeley RISC和Stanford RISC;

再看具体指令集体系架构(简称ISA),主要包含一套指令集和寄存器信息,注意,ISA常被简称为Architecture(架构);

然后看微架构(Microarchitecture),架构和为微架构的关系,最容易搞混,简单说,架构是处理器的设计规范,定义处理器能做什么,微架构是设计实现,描述处理器怎么去实现架构定义的功能,微架构通常也认为等同于内核(core);

然后是具体的处理器,包括内核、存储器、外设与接口;

以ARM的Cortex-A76为例,它属于精简指令集下的Berkeley RISC指令集,采用ARM的ARMv8.2架构,微架构(或内核)名为Cortex-A76。

如果把指令集比作CPU设计中的语言,那么上面这句话可以接地气地表示为:

一个叫ARM的大牛,精通RISC这门语言,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Berkeley RISC指令集”,然后在“Berkeley RISC指令集”写作风格的驱使下,列出了一份叫“ARMv8.2架构”的提纲,并在“ARMv8.2架构”提纲的基础上,写出了一本题目叫《Cortex-A76》的书。

这本书的书稿卖给高通和华为两家书商,他们加入其它一些不同的内容(GPU、基带、NPU)后,书名分别叫骁龙855、麒麟980,然后推向市场售卖。

Cortex-A76的微架构示意图,包含了各种功能模块。


而ARM刚发布的Cortex-A77,和Cortex-A76一样,同属于Berkeley RISC指令集,架构同样是ARMv8.2。

从相同的指令集体系架构可以看出,Cortex-A77并不是全新开发的微架构,属于微调Cortex-A76内核的结果(详见下图)。

所以,市面上常说采用ARM某某架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ARM的某某内核或微架构。

说到这里,需要顺带说一句什么是ARM IP核授权。其实就是指ARM将内核卖给高通、华为、联发科和三星这样的芯片集成设计厂商,而ARM拥有出售的内核的知识版权(简称IP)。

当然,ARM的授权不只内核授权,还有指令集授权。苹果公司的A系列芯片没有购买ARM公司的CPU内核授权,而是购买了ARM的指令集体系架构授权,然后独立开发内核/微架构。

可以看出,芯片集成设计厂商是可以不用ARM的内核的,但却不得不用ARM的架构(指令集体系架构)。因为ARM的架构已经成为移动芯片的标准,形成了庞大的生态系统。

说实话,定义一套指令集并不复杂,也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含量,难点在于一旦形成成熟的生态系统,就很难撼动。

如果重新使用一套指令集,意味着要重新编写编译器、操作系统,同时各种应用软件也要另起炉灶,重写一遍。编译器和操作系统比较好办,公司实力强大,软硬通吃的话,可以自己搞定编译器,至于操作系统,可以拉一家合作伙伴搞定,但应用软件不好办。

基于ARM+安卓+iOS的生态系统,背后是上百万应用开发者支撑。英特尔曾想将X86指令集扩展到移动芯片领域,在2008年推出Atom项目,2018年正式停止。在这场对抗ARM的战争中,英特尔最终以惨败收场,据摩根士丹利估算,仅在2014和2013年,英特尔在Atom上就亏损了70亿美元。

Atom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英特尔始在移动芯片领域终没有建立起强大的生态系统。